创造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多个“第一”,温州为何成为数学家之乡?
温州市区白鹿洲公园里,有一个温州数学名人馆。来过这里的人,都会被温州走出的众多数学名人深深震撼——
近百年来温州籍在数学方面的学者、教授超过200人;
曾担任过著名大学数学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的超过30人;
解放初期,国内大学里的数学系主任,1/4是温州人……
同一个城市走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家和数学研究者,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。
很多人不禁要问,温州为什么会成为数学家之乡?
温州数学名人馆
温州走出的数学家
在分析原因之前,三十六坊君先列举一些温州走出的数学大家的名字,其中不少人曾蜚声中国数学乃至世界数学界。
这样一份长长的、不完全名单,足以让世人震撼——
姜立夫,平阳县宜山区(今属苍南县)人,哈佛大学数学博士,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,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祖师;南开大学、岭南大学、中山大学数学教授,中央研究院院士,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;
苏步青,平阳人,浙江大学、复旦大学数学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,曾任复旦大学校长、数学研究所所长;
李锐夫,平阳项桥(今苍南钱库)人,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、副校长,曾师从英国著名数学家李德伍特;
方德植,温州瑞安人,厦门大学数学教授、系主任;
徐贤修,永嘉枫林人,美国普渡大学应用数学教授,台湾“中央研究院院士”;
徐桂芳,温州人,西安交通大学数学教授、系主任;
白正国,温州平阳人,杭州大学、浙江大学数学教授,曾任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;
项黼宸,温州瑞安人,台湾大学数学教授,台湾“中央研究院院士”;
杨忠道,平阳江山乡张家堡人(今属苍南)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教授,数学系主任,台湾“中央研究院院士”;
谷超豪,复旦大学数学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,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、温州大学校长,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;
胡毓达,温州人,上海交通大学数学教授、博导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;
项武忠,温州乐清人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,台湾“中央研究院院士”;
项武义,温州乐清人,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教授;
姜伯驹,平阳县宜山区(今属苍南县)人北京大学数学教授,曾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,中国科学院院士,姜立夫之子;
李秉彝,祖籍浙江苍南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数学教授,曾任东南亚数学会理事长;
陆善镇,温州人,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授,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;
王兴华,温州乐清人,杭州大学、浙江大学数学教授,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;
王则柯,温州人,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学和数理经济学教授;
李邦河,温州乐清人,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院士;
……
温州数学名人馆
温州为何会成为数学家之乡?有人曾开玩笑说,“温州地处沿海,是不是因为吃鱼多、脑子聪明”?但是沿海地区这么多城市,独独是温州出了这么多数学家,想必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而学界对此有过专门的研究。2000年,温州大学就曾成立以谷超豪教授为顾问的“温籍数学家群体及其成因分析”研究课题组,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《数学家之乡》一书出版。三十六坊君参考其中的一些观点,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,整理了五大原因:
温州人创造了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多个“第一”
原因之一:近代温州知识群体新观念的形成
应该说,数学是中华民族擅长的学科,中国人对数学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。但公元14世纪以后,中国数学一度停滞不前。中国现代数学的研究与教学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,温州近代数学也在此时兴起。
1876年《烟台条约》签订,近代温州开埠以后,在世界先进文明思潮的影响下,近代温州的知识群体力图普及科学,振兴教育,他们纷纷举办新式文化、教育、市政、产业事业,以唤起民众,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。
在这其中,孙衣言(1814—1894)、孙锵鸣(1817—1901)、孙诒让、宋恕、陈黻宸、项湘藻项崧兄弟等都是重要代表。
瑞安学计馆旧址
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,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令举国哗然。与全国一样,温州地区的有识之士群起寻求强国之道。在这个背景下,主持温处学务的孙诒让(1848—1908),在“明算学而旁及各种新学”理念的主导下,于1895年发起在瑞安创办了“瑞安学计馆”,这是中国最早的数学专科学校。
1897年,温州平阳的黄庆澄(1863—1904),在温州创办了《算学报》,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俗数学期刊。
《算学报》
1899年,从瑞安学计馆毕业的部分首届毕业生得风气之先,在瑞安成立了地区性数学学会“瑞安天算学社”。这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地区性数学学会。
可以说,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,有许多个“第一”是由温州人创造的。它们为日后温州成为“数学家之乡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张之洞书写的瑞安学计馆匾额
自此,温州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学习数学的社会风尚。在这种社会风尚的持续影响下,民国以后温州地区的中小学,普遍形成了重视数学教育的传统。
得山水之灵气,刻苦踏实和勤奋好学蔚然成风
原因之二:永嘉学派“事功学说”影响
温州籍数学家群体的形成,与温州的文化传统也有着直接的关系,特别是南宋永嘉学派的影响。
温州古城老照片
南宋时期,以叶适(1150一1223)等人为代表的永嘉学派,和朱熹的道学、陆九渊的心学三足鼎立,是我国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。
因为受到“永嘉学派”思想的影响,宋代温州出现了大量私人讲学的书院,书院教育对温州文化影响深远。如创办于宋代的平阳会文书院,苏步青年少时就曾在此就读。苏步青不但是数学家,还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,也得益于少年时的读书经历。又如永嘉枫林是孕育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一块沃土,枫林的醉经堂书院是温州最早最著名的书院之一,数学家徐贤修就是从这里走出的。
会文书院
永嘉学派提倡“事功学说”,认识到商品经济对国家、社会的作用,主张发展商业,务实创新,成为今日“温州模式”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“敢为天下先”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。而重视实用、务实创新的理念,重视商业的氛围,对数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。
到了19世纪上半叶,永强人张振夔(1798—1866)致力于研究和复兴叶适“永嘉学派”的“通经致用”,结合吸取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,认为中学与西学是一致可以互相补充的,并提倡注重教育。
鸦片战争后,瑞安的孙衣言和孙锵鸣兄弟,极力宣扬叶适和张振夔“永嘉之学”的“讲功利”和“通经致用”。孙衣言之子孙诒让,更是提倡办实事学科学,并身体力行于“阐西学,办实业,兴学校”的实际行动。
在这种社会氛围下,当时温州青年继承了务实肯干的作风,形成了勤奋好学的风气,在学习数学中取得很大成效。“吃苦耐劳”的群体性格特征在温州数学家身上得以体现。
苏步青
苏步青曾在解释温州为何出了那么多的数学家时说,温州地处东南一隅,当年研究其它学科没有实验室等硬件,而数学的研究只要用功,有纸头便可。
对此,温籍数学家徐桂芳教授说过:“温州人得山水之灵气,刻苦踏实和勤奋好学蔚然成风,具有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。”
清末民初温州留日热潮
原因之三:留学群体带回了新的数学理念
清朝末年,内忧外患,到海外留学取经已成国人共识。温州是清末民初中国最早兴起出国留学热潮的地区之一。而日本是温州人留学的主要国家。
晚清名臣、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,在比较留学日本和留学欧美的利弊时,总结出留学日本有四大便利:路途近、费用省、文字接近、模仿更容易。而温州地处沿海地区,学子留学日本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项骧浴日楼诗集
据不完全统计,1898年至1911年的13年间,温州仅留日学生就有130多人;瑞安籍留学生项骧更是在清政府举办的归国留学生殿试中,高中一等第一名,俗称洋状元。
1906年温州留日回国学生护照
去日本留学的温州学生中,以理工科为主。特别是当时日本在数学的近代化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面,在孙诒让“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”的思想支配下,大多数留学人员都选择数学为攻读专业。
他们怀抱救国理想,远赴海外,学成后将先进的学识反哺家乡,对温州清末民初的教育、文化、政治、思想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,尤其推动了温州教育的近代化进程。
浙江省立第十中学(今温州中学)校门
苏步青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(今温州中学)读书时,留学日本回来的数学老师杨霁朝关心他并给予了许多指导。1919年毕业后,他得到也是留学日本回来的原校长洪彦远的资助,自费赴日本留学,走上了数学之路。
白正国中学数学成绩优秀,毕业时也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数学老师指点他说:“你们平阳出了两位著名数学家,姜立夫和苏步青……你毕业后应去考浙江大学数学系。”
算学家陈润之之子、陈范之弟陈恺和瑞安的同学许藩等,都是1904年被公派赴日本东京宏文院修习数理化,学成回国后担任数学教师。后来,陈恺曾任瑞安中学监督(主持校政),许藩为瑞安中学校长。
姜立夫
姜立夫在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。作为第三届“庚子赔款”留美生,姜立夫于1911年9月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数学,1915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做研究生。1919年5月,姜立夫完成博士论文《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》,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篇有关现代几何学的论文。姜立夫是中国第二个数学博士。1920年年初,姜立夫到刚成立半年的南开大学任教授,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,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数学家,如申又枨、陈省身、江泽涵、吴大任等。
温州中学——“温籍数学家摇篮”
原因之四:温州中学成数学教师集聚平台
清末民初大批留学生学成回乡之后,绝大部分人献身于数学教育事业,担任中学和小学的校长,这为当时形成数学学习风气、发现数学人才打下了基础。前文提到的温州中学的数学教师洪彦远和杨霁朝,都是从日本留学后回乡任教的。
浙江省立第十中学,今温八中校门口
民国十二年(1923)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并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,1933年改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。这里曾汇聚了金嵘轩、刘绍宽、陈叔平、朱自清、贾祖璋等名师,走出以黄溯初、项骧、刘绍宽、林大同、刘景晨、刘廷芳、林损、金嵘轩、姜立夫、姜琦、郑振铎、夏承焘、梅冷生、伍献文、夏鼐、伍叔傥、苏步青、杨忠道、谷超豪为代表的大批学界精英。
这其中,数学家占了很大比例。苏步青、谷超豪、陆善镇、陈大岳、蔡申瓯等著名温籍数学家中,超过25人是从温州中学走出的。温州中学可谓是“温籍数学家摇篮”,是当时数学教育最集中的地方。
早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、1911年(宣统三年)的数学科举人洪彦远,在担任浙江第十中学(现温州中学)校长时,曾强调:“只有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,科学才能发达,国家才能富强。”
当时,温州中学,以及瑞安中学等温州地区的一些主要中学,除了坚持聘任优秀的教师担任数学课教学外,还长期成立学生课外数学社团、开展课外数学兴趣活动、定期出版数学刊物,形成了广大学生以“学习数学为先,争学数学为乐,学好数学为荣”的优良传统。
温籍数学家合影,他们是温州中学的校友
左起依次是:白正国、方德植、苏步青、杨忠道、谷超豪。
如今,温中校园里还耸立着一座纪念碑,表彰数学名师陈叔平。在各校还有为数不少以数学老师命名的“奖学金”。他们在教学中,十分重视运用直观形象启发教学法,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讲解得津津有味。据谷超豪先生回忆,一次上面积课时,老师提问学生,一个每边都是1的四边形,其面积是否一定为1?当学生认为,把四边形压扁面积便为0时,老师大为赞扬,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。
一个偶然的原因:平阳知县曾是数学大家
原因之五:具备重视数学的社会传承
一个偶然的原因是,平阳知县曾是数学大家。后来,大量温州数学家出自当时的平阳(含今苍南)地区,如姜立夫、苏步青、李锐夫、白正国、杨忠道等,不得不说和这有一定的关系。
近代温州最早的数学活动出现在平阳和瑞安,某种程度上来说,清末开始在温州地区形成的学习数学的社会风尚和教育传统,一开始也有一定的偶然性。
19世纪30年代,清末数学家李锐的弟子黎应南(?一1837)到平阳县任知县。李锐是清乾嘉时期在天文、数学领域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,一代儒宗钱大昕曾称赞“生平未尝轻许人,独于锐则以为胜己”。
黎应南在平阳任县令的6年期间,一直坚持算学研究,创立“求心股率捷法”,并续写李锐的《开方说》。龚自珍叹其“科学掌故百年知,海岛畴人奉大师”。他身体力行带头研习数学的行动,在平阳广为传扬,在知识青年中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19世纪中后期,在提倡学习近代科技的形势下,瑞安先后涌现了多位精于算学的学者,如:陈润之(1816—1885)、林调梅(?一1906)、陈范(1865—1923)和陈侠(1873—1917)等。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,不少人还著书立说,在温州地区形成学习数学的浓厚社会氛围。
孙诒让像
陈润之,钻研清初著名算学家宣城梅文鼎之学,著有《割圆弧矢捷法》。其子陈范也深得父传,著《形代通释》、《重学释例》、《算学引蒙》、《算学偶存》。学生林调梅,曾任瑞安学计馆总教习,孙诒让撰联赞他:“吾里有导师,亮节孤忠,历算专精诋余事;洞渊昌邃学,通理博义,艰难宏伟仗其才。”
得山水灵气的温州古城老照片
人们常用“人杰地灵”来称颂一个地方的山水与人物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,就曾用这四个字来赞美自己的故乡。
如果地方的一些优良传统和风气,也算作是一种“灵气”的话,那么把温州之所以诞生如此众多的数学名家,归结为“人杰地灵”,也未尝不可。
来源|温州三十六坊
编辑|Jocelin
责编|云鹰